最新老虎机_新老虎机游戏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越过高山见平川——新老虎机游戏:学生素养包容性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晓明 | 时间: 2021-06-16 | 责编: 曾瑞鑫

一、学生素养评价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站在教育强国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教育评价机制和方式的变革就是一块“硬骨头”。在现代教育体制机制中,教育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它的“指挥棒”效用越来越刚化,其影响涉及教育事业的全系统、全过程。毫不夸张地说,评价方式的僵化与改革滞后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只“拦路虎”,以致成为了整个教育链条上的一个死结。这个死结如果不打开,不清除,几乎所有的改革创新都将流于形式,落于俗套。或者说所有的改革都将变相地成为一种折腾。评价改革事关我国教育的全局和大局,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关涉到广大青少年自信心、成就感的建立,也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不仅牵涉到广大教师工作热情和动力的激发,也关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方式;不仅决定着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也决定着全社会对现代化人才标准的认识导向和政策把握。总之,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亲自发声,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新老虎机游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最新老虎机:等六部委也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总体方案》。可以预见,一场新的教育评价改革将深入持久开展起来。

二、评价改革滞阻的主要社会背景

1、教育理论研究的脚步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囯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囯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治理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结构、科技水准、社会形态、生活水平、观念意识等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新老虎机游戏:教育的研究水平总体上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基本上是学习和照搬苏联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借鉴和吸收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虽然在引进吸收过程中,都有收益,也得到了发展,但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像其它领域那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变化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科学评价体系。相反,一千多年前科举取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至今,我们在教育理论上缺少重大研究成果,在实践上缺少重大创新突破。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投入不足,以至没有形成教育理论学派或流派,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教育理论家、思想家。这种局面与世界第一大教育人口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我囯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2、新老虎机游戏:教育评价的认识和实践出现了偏离

从理论上来说,教育评价的原始初衷是检测、检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改进学习和教学提供有效依据。其目的主要是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高低好坏,优劣等次。教育评价的选拨择优功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派生出来的,即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优秀人才选拔的需要,选拔性评价功能才得以逐步凸显。但即便如此,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功能、鞭策功能、检验功能等仍然是评价的主要功能。选拔性功能是一种次生性功能,它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偏离现象。一是把丰富生动的教育评价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卷面考试,谈到评价就是笔加纸的考试,而且这种单一的考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形式。二是把考试分数当作鉴别学习好坏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唯分数论”实际上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其本质是颠倒了选拔择优性功能与检测发展性功能的价值,甚至检测发展性功能被选拔择优性所取代。这种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价值的取向,已经全方位地植根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以致于不能自拔。可以认为,教育评价价值偏离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向,把教育逼上了一条“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争名校”的绝路。评价方式的僵化与评价功能的异化,是当前教育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当人类进入21世纪智能时代以后,当中国走进新的历史时期之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教育必须以“全球胜任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为己任。我们是否可以把人类的能力和素养分为高级和初级两大类,如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审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德行操守、审美鉴赏能力、领导力等,属于高级能力,它应该视为未来教育的重要使命。诸于识字、阅读、计算、记忆、背诵等可以用书面考试来检测的知识,属于初级能力,应该视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于人类的高级能力和素养,如何培养,如何发展,如何评价,如何鉴别,现在看来,我们似乎束手无策。

3、对社会教育观念意识的引导,缺乏充分认识和有效措施

在我国社会群体意识中,“不患寡而患不均”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与认同。其实这种观念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果这个分数不科学,不合理,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反映孩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实际,甚至是相反,那么这个分数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甄别是“功”还是“过”?是“利”还是“害”?对这样严肃的问题,很多人选择了麻木,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视而不见。很少有人去思考,去追问。人们习惯于抱持传统而落后的标准和方式,习惯于观望和迎合社会群体心理,习惯于维持现状以求得“社会稳定”。这就是社会群体意识在改革创新路上的障碍,也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难以大刀阔斧推进的社会根源。

教育天经地义的使命就是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理直气壮地引领社会进步,帮助国民提高觉悟,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片面地、狭隘地“听从民声”,“追随民意”。这里并不是否定“民意”,而是说极少数人的认识和要求有时候并不代表科学和真理。事实上,现在盛行的以选拔择优为功能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所诟病,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而不是以少数人的所谓“民意”和“诉求”为旨归。否则,我们就落到了时代和大众的脚后。

三、包容性评价的基本框架

包容性评价是指基于学习者的能力与素养,促进学生发展,集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于一体的多元评价方式。

包容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僵化式、刻板式、一次性、片面性、判决性考试弊端,从鼓励、鞭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出发,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探索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性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的包容性

评价原则是教育评价的导向,体现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1、基础性。指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受教育者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这“三基”是每个受教育者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杜绝过深、过难、过偏的评价和考试,既要让受教育逐步掌握一生受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全面性。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纳入评价范围。把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同评价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有教育教学活动,就有评价活动。避免有教不评,有学不评,不考就不教,不评就不学等现象发生。

3、发展性。评价工作以学校办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未来成长服务。有些培养目标并未设置课程,有些没有教材,但隐含在学校的育人理念中,比如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也应纳入评价。但这些评价不是为考试而评价,不是鉴定性和选拔性评价,不是功利性评价。其目的主要是摸底、了解、检测,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改进和提高的依据。

4、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通过规则和制度建构,实现评价工作的日常化、程序化、规范化,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二)评价维度的包容性

按照六部委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总体方案》的规定,从五个维度进行。

1、品德发展: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行为习惯

2、学业发展:学校习惯,创新精神,学业水平

3、身心发展:健康生活,身心素质

4、审美素质:美育实践,感受表达

5、劳动与社会实践:劳动习惯,社会体验

(三)评价方式的包容性

突破和颠覆以笔纸作答的僵化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开展多元化评价探索。

1、笔试(传统方式);

2、口试,包括朗读、朗诵、演讲、辩论、观点陈述、作品介绍等。

3、作业表现,包括多样性作业,质量性作业,平时作业,假期作业等。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及评判应该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4、作品呈现,包括文字作品,艺术作品,制作作品,创作作品,调查报告等。

5、行为展现,包括实验操作,运动技能,艺术技能与特长,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

(四)评价尺度的包容性

多种评价尺度并行,坚持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

根据评价目标的特点,分别采用100分制、5分制和等级制,降低评价的高利害性和功利色彩。有些内容采用模糊性、弹性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减少攀比、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等不良风气。比如态度和价值观、心理健康、特长、个人作品、角色表现等等,都适合模糊评价方式。

(五)评价主体的包容性

目前的评价是一种单一考试,这种考试的过度强化导致了人与物的对立。特别是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成为考试试题的奴婢,完全背离了教育评价的自然法则。从本质上讲,教育是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环境下,由教育者给予引导、传授、帮助,以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它营养。给他们知识和帮助的人才能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估,这种评估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力量的给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换,是充满人性充满爱的活动。可是,由于评价变成了考试,考试变成了选拔,选拔变成了竞争。这样,让考试捆绑教育,也捆绑评价,把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既不符天道,也不合人道。

包容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校长、任课老师、班主任、同伴、同学、家长和其它相关的教育者。而不仅仅是一张没有情感,没有温度,没有力量的试卷。

(六)评价时空的包容性

学生的成长是全时空的,评价也应该贯穿在每个时空。比如说,时间上有平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年度评价、学段评价、毕业评价、升学评价。空间上有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区评价。这样,真正让评价成为一种立体的教育过程,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一种陪伴成长的力量。

(七)评价技术的包容性

除了笔纸测试外,开发多种技术手段作为多元评价的支撑,主要包括:

评价量度标准:学科标准,全校标准,地区标准等。这个标准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构和完善,需要集体的智慧。

测量工具:包括青少年习惯、心理、人格、身体测量量表和相关先进技术。

信息技术平台:包括电子成长档案,个人作品集,视频记录库,积分软件系统等。

(八)评价管理的包容性

要做好包容性评价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系统严谨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主要包括:

1、学校评价规程

2、评价操作细则

3、评价工作纪律与要求

4、评价工作监督机制

5、评价申诉与调控机制

6、团队系统训练

包容性评价改革是一项蕴藏生机与创意的挑战性工作,它必将对学校的教与学和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当然也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把握,需要发动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规则、标准、制度,需要绘制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推进路线图。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小步快跑,摸索经验,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