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_新老虎机游戏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唐晓勇:未来教育从变革课程开始 ——“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圆桌论坛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10-15 | 责编: 罗天林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 唐晓勇

以下为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的发言:

入选首批“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是我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优秀校长共同研修,共享智慧,一起在未来教育的大路上奔跑,呼吸教育创新的气息,共同创造美好的教育未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第一次集中的三天研修(2021年5月23-25日),给予我教育思想巨大的冲击,重量级的专家讲座,圆桌论坛上的深度对话,创新企业的参观访问,学员间的头脑风暴,让我对未来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在启航仪式“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圆桌论坛上,知名校长、大学教授、学术媒体人,从不同视角围绕未来教育的样态、引领与实践,三个维度共同探讨未来教育的内涵和行动策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未来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生态?未来教育高质量、高公平如何体现?什么样的校长领导力才能引领未来教育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是圆桌论坛上专家们关注最多的话题,他们的观点给予我很大启发,引发我对未来教育更深层的思考。如何理解未来教育?未来教育在学校实施的核心切入点是什么?

纵观国内外未来教育的探索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要具体落实未来教育各种理念目标的载体是“课程”,没有课程的变革,没有把未来教育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未来教育将成为空谈。因此,我们要从“课程层面”来思考未来教育,需要构建与未来发展匹配的课程体系,聚焦学习者的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

从我20多年的数字化教学探索与跨学科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从“课程视角”思考未来教育,我们必须深度了解影响课程设计的关键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未来教育应该具备怎样的关键特征。

一、影响未来课程的三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时代发展的关键特征、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影响课程设计的三个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尊重学习者认知规律,把握时代发展特点,顺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课程才有价值。

01尊重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实践表明,学习者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整体综合的,他们的学习需要建立在生活和阅读经验基础上,只有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学习才会真实发生。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到真实世界中去感知体验。要让学习者真正理解知识,就必须将知识放在真实的世界去学习,让学习和生活产生关联。

当今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生活的时代与老师当年的孩提时代完全不一样,所经历的儿童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是浸润在新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已成为他们天然的需求。所以,面对数字原住民,教师必须具备理性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需要把他们放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中来理解,让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有效融合,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学习方式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02以联结为特征的互联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猛变革的互联时代,互联时代是一个以“联结”为特征的高交互时代。“联结”让世间万物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面对这样一个互联的系统,我们需要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才能认识到万物互联的本质,才能理解互联的学习内涵,才能设计互联时代的学习路径,也才能构建与互联时代匹配的课程体系。

联结以动态、多元、跨时空、跨领域等特征正在重塑社会生态,引发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而在这样一个以“联结”为特征的互联时代,人是最重要的“联结点”,也就是说“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互联时代的教育就是要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满足学习者内在需求的各种“联结”。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物与物、文本与真实世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真实与虚拟、本土与国际、现在与未来……这些联结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人、不同文化、不同情境之间的深度融合,它让学习者的世界不再单一,认知不再封闭,知识不再孤立的存在。

03未来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正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培养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可以说,未来在等待具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试想,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如果本科毕业进入社会,需要16年的时间,16年后的社会是怎样的?经过16年的学校教育,他们能否具备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素养与能力?所以,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人,为学生设计匹配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二、从课程改革困境中思考未来课程

充分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未来课程体系,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作为理性实践者,我们需要回顾我国的课程改革历程,特别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课改探索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至今未解决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只有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思考,我们才能窥探出未来教育的新路径,设计出操作性强,符合实际需求的未来课程。

2001年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国家也相继发布了多项课程改革的配套文件,出台了多个支持课程创新的政策,力图推进课程改革的向深水区发展,但现实却并不容乐观。

20年后的今天,聚焦教材学习基本上还是学校教学的常态。师生在教材文本中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脱离真实世界的“纸上谈兵”,很难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从课程形态上看,分科教学依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用技术支持学习,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学习在学校课程改革中不受重视。

如何引领未来教育,破解课程变革难题,走出课改困境?新时代的校长必须勇敢面对,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未来教育路径。

三、引领未来课程建设探索实施路径

未来课程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特征?通过对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时代发展的特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几个影响未来课程设计因素的分析,结合我们课改经验,我认为未来课程至少要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在真实世界学习。让学习联结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

2.开展跨学科学习。构建主题式、统整式、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3.用技术支持学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沟通媒介与学习支架作用;

4.聚焦能力与素养。课程目标始终指向核心素养提升和关键能力培养。

根据未来课程的关键特征,我们如何设计未来课程?我们首先需要把当前线性的、单一的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为学习者构建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联结真实世界的,统整式的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浸润在开放的、探究式的跨学科课程中学习。然后我们再从学习环境、学习技术、学习方法等方面去创新,支持师生浸润式的教与学,让学生面向未来的各种素养与技能潜移默化地未来课程学习中得到培养。

如何推进未来课程实施?针对我国课程改革出现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理性认知传统课程与未来课程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找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联结点和平衡点。

传统课程主要聚焦教材学习,课程形态是线性的,它着重培养“知识型”人才。未来课程主要聚焦问题解决,课程形态是立体的,它着重培养“能力型”人才。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就是知识学习是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没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就是空谈。所以,两者需要相互补充,彼此影响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但现实中,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学习而轻视能力培养。

要有效推进未来课程实施,就需要把“知识”与“能力”两者融合起来,也就是把“传统线性课程”与“未来项目化课程”并行推进,让两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才能相得益彰,未来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当然,按照这个路径推进未来课程实施,我们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很关键,需要在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师工作量、课程推进策略、学习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形成一套未来课程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

以上是我在“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圆桌论坛上,聆听了各位专家的深度对话后,针对他们探讨的三个话题进行的一些个人思考。未来教育的维度很多,“课程”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校长要引领未来教育发展,需要对教育进行系统思考,对未来教育有深度认知,相信在“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的研修中,会逐步提升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