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6月23日,2022年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围绕今年高考带给教育教学的启示所展开的讨论逐渐热闹起来。
“过去的考查比较套路化,以知识、技能为主。现在则着重考查探究意识、深度思维,对证据推理,特别看重。”有资深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今年北京高考试题,凸显了对思维品质、探究意识以及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比如,今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汉书·贾谊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增强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高考数学(北京卷)突出对数学应用和跨学科的考查,如第7题选取绿色冬奥会为情境创设数学问题。通过设置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树立有责任的公民意识。
去年,海淀教科院带领该区20多所学校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和责任担当”(SSI课程),并组建了社会科学议题学习课题组(SSI-L)。21所课题校在海淀教科院的引领下学习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理论知识,并开展一系列实践。比如,“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哪个更值得买”,以议题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垃圾填埋对土壤微生物有何影响”,议题学习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101中草稿纸都去哪里了”,以议题学习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海淀教科院为21所课题校提供了10个方向子课题选题指南,学校可通过选题指南中选择课题研究题目,也可另辟蹊径寻找研究课题。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吸引多所学校参与进来,并展开各具特色的课题研究实践。
海淀教科院21所课题校名单 海淀教科院供图
“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哪个更值得买?”在SSI-L中,一个好议题是一个好课程的开端。在八一学校的议题“汽车能源与未来”中,“汽车”“能源”等话题与多学科的课程标准都能建立紧密联系,学生在一些角度上能够使用已有经验参与讨论,聚焦的驱动性问题“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哪个更值得买?”也是一个现实中很多家庭关注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这门选修课注重科学模型的建构,带领学生从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维度构建对驱动性问题的理解,最终学生通过逻辑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辩论会形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学生不断去思考自己的立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海淀教科院供图
“其它垃圾是填埋还是焚烧?”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关注环境保护,在SSI课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垃圾处理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人大附中在《北京2035》改造北京社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这个项目通过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与设计改造活动中“培养同理心”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学生在社区空间改造设计中,需要考虑新老虎机游戏:的争议性问题。
“101中草稿纸都去哪里了?”北京101中SSI课程负责人赵老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课程学习中,持续总结,提炼出了SSI学习的六大要素。在原课程基础上,对课程持续创新,进一步开发了101废纸再造项目,学生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了科学实验,同时在考虑规模化和经济性等因素后,设计了101草稿纸再生机模型。
除此之外,十一龙樾实验中学与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基于“海绵校园”构建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五十七中、农科院附小、石油附小、和平小学、万泉小学、海淀实验中学等学校从校园白色污染治理、垃圾处理、植物种植等不同现实问题切入,在议题讨论和实践中落实环境保护理念,探讨碳中和问题。在关注生物多样性方面,交大附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南海子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也同样在研究性学习中从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角度展开学习活动。海淀实验四小继续丰富学校植物主题课程,以植物园的孓遗植物水杉为对象,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SSI课堂中的学生实践活动 海淀教科院供图
关注健康生活方面,上地实验小学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多角度的理解新冠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现在的各类防疫措施。一零一中矿大分校和西苑小学则关注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新技术问题方面,育英学校拟开展的校园博物馆创建项目,包含着虚拟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动物福利方面,交大附小关注动物园的动物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为动物设计环境丰容的展区。节能减排方面,北师大三附中以小见大,从学校白日开灯现象引发科学探究问题,共议校园节能对策。
4大“法宝”,在课题实施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021年9月27日,海淀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研究”群体课题正式启动。
据了解,海淀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L)课题是海淀教科院和北师大SSI-L项目组合作的项目,旨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道德情感发展(SSI课程)。
“论证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为了说服他人而进行的‘辩’和‘解’过程。科学论证是科学的‘陈述方式’。”课题组专家表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着重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社会责任和态度培养,鼓励学生多角色、多角度的思考,能够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道德冲突中能够倾听、抉择。随着课程实施以来,在星形图的支持下,学生基本在课堂上能够发散思维,多维度的针对议题展开积极讨论。但同时,课堂上呈现的学生的一些讨论还是浅层次的,这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资料到证据,从证据到观点的逻辑过程还需要关注和强化。科学论证可以说是科学实践的本质,SSI课程实施通过科学论证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
对此,海淀教科院总结了4大研究“法宝”,分别是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其中,行动研究法即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社会科学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不断反思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案例研究法即对已形成的社会科学议题进行梳理及提炼,总结策略,形成海淀区中小学不同主题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案例库。文献研究法即广泛搜索国内外SSI、STSE、大概念教学等相关文献、案例和专家观点,撷取思想精华,编印文献资料等,作为研究初期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研究法即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开发情况,基于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实际成效。
今年5月25日,海淀教科院和京城教育圈联合举办海淀课程研究与发展论坛之“聚焦SSI课程实施 提升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活动。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八一学校陈春翔老师和北京一零一中赵燕老师分别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SSI课程实施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学校SSI课程实施情况和她们的思考。课题组参会学校也都在互动交流环节介绍了课程进展。
海淀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L)课题将持续在中小学校研究和实践,而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效果也正引发学校和业界专家的高度关注。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学术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陆善镇指出,在当下持续出现疫情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为各校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院长表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对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引领性意义。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党委副书记李晓雪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一年多以来的实践成果表示肯定,并对项目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一是要注重以评促教,二是要注重科技赋能教育,三是要重视教师的成长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