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第一足球网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融入工程伦理的计算机通识课实践与研究

来源:苏州城市学院作者:张建、薛亮发布:2025-09-19 11:24分享:

苏州城市学院张建、薛亮主持完成了2024年江苏本科高校“理工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融入工程伦理的计算机通识课实践与研究",课题成员:魏慧、郑伊轮、闫利霞、龚兰兰、周克兰、凌兴宏、吴爱平、唐灯平、曹金华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其所引发的伦理议题亦日益复杂多样。从数据隐私保护到算法公平性,从平台治理到技术责任,工程实践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不断扩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育人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动工程伦理系统性融入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关系到新工科战略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从以往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中逐步回归以人为本、德才并重的育人目标,强调技术训练与价值引领的双轮驱动。与此对应,如何系统有效地将工程伦理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强调实践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实现“知行合一”的伦理教育,已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一方面,伦理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呈现碎片化、附属化的状态,缺乏系统嵌入与模块设计,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体系匮乏,缺少具有现实针对性与本土情境感的案例素材与教学工具,现有教材多依赖国外内容移植,缺乏有效适配;再者,教学队伍伦理素养与教学能力整体不足,师资背景多以技术类为主,尚未建立起多学科协同机制,导致伦理教育往往停留于理论陈述层面,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深层次价值判断与实践行为转化。

  本课题以计算机通识课程为载体,立足教学一线实际,致力于构建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推广性的“工程伦理嵌入式教学体系”,探索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通识课程伦理教育新范式。课题整体设计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系统构建”的基本逻辑,围绕课程内容融合、资源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机制完善及师资能力提升五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与实践。

  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课题团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核心平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课程知识逻辑,将工程伦理内容有机嵌入教学体系,系统融入“数字时代的技术风险”“技术与社会价值冲突”“隐私保护与数据责任”“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等多个专题,通过典型案例引导、价值冲突辨析与决策伦理训练,实现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引导的教学转型。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技术知识+伦理议题”并行推进的混合式结构,使伦理思维贯穿于计算机技术应用场景中,增强学生对现实工程问题的价值敏感度与伦理判断能力。

  课题在资源体系建设方面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团队开发了一套本土化、多层次、情境化的计算机伦理教学案例库,涵盖基础伦理原则案例、行业典型问题案例及地方产业实践案例三大板块。案例内容紧贴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热点问题,涵盖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合规、深度伪造与虚假信息识别等多个关键议题,既回应了当前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关切,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课题团队同步编写了配套的教学材料与课堂课件,内容结构合理、风格通俗易用,能够满足教师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及课后延伸等不同教学场景中的使用需求。这些资源已被纳入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常态化应用,显著增强了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与教学过程的支撑能力。

  教材开发方面,课题出版了校内首部融合工程伦理内容的通识教材《大学计算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WPS Office应用案例教程》,教材内容在保留技术主干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拓展伦理模块与价值引导内容,语言风格通俗而不失规范,案例丰富、贴近现实,广受学生与教师好评。教材现已在校内全面使用,部分兄弟高校亦表达了使用意向,具备较强的推广复制价值。

  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课题积极探索参与式、情境化教学方法,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公民听证等方式,将伦理议题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具体工程情境中围绕伦理冲突展开辩论、协作与分析,有效提升了其伦理感知能力与集体决策意识。课堂评价体系也由传统的终结性笔试转向“形成性+过程性+项目化”的多元评价机制,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小组研讨表现、个人反思日志等,以过程性发展指标替代静态知识测评,切实反映学生在伦理认知、分析、表达与判断能力等维度的成长轨迹。

  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课题形成了一支跨学科、协同化的教学共同体,涵盖计算机专业教师、哲学伦理教师及教育学研究人员,构建起集课程研发、教学实施、资源开发与评估反馈于一体的运行机制。团队成员定期参与市级伦理教学研讨及校内课程思政培训,通过交叉备课、共建资源、互评教学,逐步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团队建设已显现出良好内驱机制,部分成员在其他课程中也主动融入伦理议题,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实际教学成效方面,课题改革措施已在苏州城市学院全面实施,并在多个学院完成了阶段性推广试点。课程教学反馈普遍表明,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价值导向与责任意识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强。根据课程调研和学习总结,多数学生表示课程有助于其形成技术决策中的伦理判断能力,且在毕业实习和就业环节中,能够主动识别伦理风险,并尝试做出适当应对。在教师层面,参与课题的教师一致认为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系得到了积极拓展,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参与度也呈现出持续提升的良好趋势。

  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教学实践层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在理论层面亦丰富了“课程思政”向“结构性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起一套适用于工科类专业通识课程的伦理教育嵌入体系。课题成果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支撑,回应现实需求、衔接政策导向,具有可迁移性与可推广性。相关教材与案例资源已被多所院校表示合作意向,并通过教学联盟与学术会议初步形成交流网络。

  为进一步推动课题成果的深化应用与扩展推广,建议未来在政策层面强化工程伦理教育的制度嵌入,将其纳入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刚性内容;在资源建设层面推动区域高校间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构建,实现教学素材、案例数据库与教材体系的协同使用;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大跨学科教师培训与研修项目的投入,提升教师伦理教育能力与课程融合素养;同时,在评价体系层面探索引入行业导师评价、跨校互评等机制,增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综上所述,本课题成果以技术伦理融合为切入点,系统构建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的伦理教育路径,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资源建设、评价机制与师资发展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可推广、可持续、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成果原创性突出,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理论逻辑严密,实践路径清晰,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区域示范价值,能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与支撑。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