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徐州工程学院王朋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课题成员:杨雪、李君、叶梦洁、谢丽丽、胡继华、尹彬
本课题组成员于2021年1月起已陆续展开对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工作,随后申报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2021年4月,经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审批立项,课题名称为“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类别属重点课题。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展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理论探讨、实践应用、撰写论文等,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论文3篇;获批第一足球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完成结项报告1份。课题组已完成了课题申报书中所提出的各项研究任务。
1.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与归纳。通过中国知网(CNKI)、Scopus等的学术数据库,查阅与“人工智能”“能动学习”“比格斯3P模型”“混合式教学”“在线开放课程”主题相关的文献,对“混合式教学”“‘333’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混合式教学是面授教学和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网络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的形式不固定,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师与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景混合,灵活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既不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本研究梳理归纳了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比格斯将复杂的教学活动概括为学生、教师、情境之间的互动及其在前提、过程及结果三个阶段的相互关系,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流程很好地实践了比格斯3P互动教学模型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三阶段的建构学习模式。教学交互理论对在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平台、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力地支撑了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中,学习者会主动、积极地建构所学知识。本研究构建的基于3P模型的“333”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二,对混合式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与提升。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需紧密契合混合式一流课程的高阶性特征,精准对接智能营销时代的企业需求与课程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塑造。告别传统教学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单一目标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网络教学平台、QQ 、微信、微博等多元化辅助教学工具的潜力,彰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独特优势,构建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数字化教学、课堂讲授与企业实训深度融合的教学新生态。
第三,对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333”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构与设计。在充分汲取多所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并深度融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契合《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切实需求,以比格斯的3P教学模型、长链学习理论、教学交互理论、混合式教学理论以及智能营销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能够彰显智能时代特征的基于3P模型的“三元主体、三段结合、三学递进”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333”教学模式:教师(引导者)、学生(探究者)、AI助手(个性化支持)三元主体协同互动;课前(资源推送+自主学习)、课中(问题探究+深度交互)、课后(实践应用+成果拓展)三阶段全流程覆盖;帮助学生从自主定制学习→探究创造学习→社群互动学习,逐层提升能动学习能力。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第四,对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中,构建了重过程强增值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层次。其中,过程性评价侧重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依据是教学平台的相关学习记录,包括在线作业互评成绩、单元测试成绩、参与在线讨论频次、教学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源的观看时长及点击量等;增值性评价侧重强调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是对学生个人成长汇报、分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衡量学生在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长和进步,成绩来源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自陈式量表测评等;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成绩主要来源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第五,对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333”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课程组选取了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AI助手等数字化工具,在其《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实施基于3P模型的“333”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一流课程“333”混合式教学流程实施后期,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综合测试与分析。结果为:(1)实验班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显著:实验班全部学生都参与了线上学习,线上学习形式多样化,绝大部分学生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高的参与度,较好地完成了课前线上学习任务。(2)学生考核成绩进步明显:实验班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充分说明基于3P模型的“333”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有效性。(3)学生满意度较高:80%以上的学生认为“333”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有较大帮助,总体满意度较高,表明学生普遍支持基于3P模型的“333”教学模式改革,且认为对其学习有促进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构成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实现了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
2.课题组提供的研究成果
(1)发表研究论文3篇
①杨雪,王朋. 智慧课程“333”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06 (01): 1-4.
②王朋,杨雪. 引介·探索·反思: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述评[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 (01): 102-108.
③王朋,杨雪. 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演变与机制创新[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 (06): 89-97.
(2)获批第一足球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杨雪,智能营销时代《市场营销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第一足球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12月。
(3)结项报告1份
结项报告: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①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与归纳;②对混合式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与提升;③对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333”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构与设计;④对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⑤对基于3P模型的混合式课程“333”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在高等教育领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已成为时代的共识,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创建基于3P模型的“三元主体、三段结合、三学递进”的“333”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教育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以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
 




